本报记者 杜峰
数据安全频频引发舆论关注。支付宝年度账单近日刷屏,却因首页默认勾选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被质疑窥探用户隐私。无独有偶,在日前举行的2018正和岛新年论坛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谈及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话题时提到,“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虽然这多少有些半开玩笑的意味,但也道破了大数据时代,公众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焦虑。
网络隐私事件此起彼伏
新年伊始,网络数据安全再成舆论焦点。支付宝一年一度的用户“年度个人账单”3日又刷屏了。不过有关账单中“服务协议”默认选项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将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向了风口浪尖。此事更引起监管关注,3日下午央行支付司要求支付宝对此纠正并致歉。蚂蚁金服3日晚间发声明称,事件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误解,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声明表示,只有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错了方式,愚蠢至极。对于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蚂蚁金服强调,这些问题同样是芝麻信用的生命线。用户信息的获取、沉淀、使用和分享,都会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用户知情和同意,做到不过度采集,更绝不会滥用数据。
无独有偶,在日前举行的2018正和岛新年论坛上,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谈及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话题时提到“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对此,微信回应:不留存任何用户聊天记录,不会将用户的聊天内容用作大数据分析。“我们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
实际上,网络隐私事件近年来不绝于耳,在此之前,水滴直播争议、携程被舆论炮轰后宣布取消默认勾选收费服务事项等,也一度掀起舆论高潮。
网络隐私事件折射信息安全保护焦虑
网络隐私事件引发公众情绪的强烈反弹,折射公众对自身隐私的关注正在觉醒。
互联网时代,便捷性与开放性是毋庸置疑的,与之相伴的问题同样也不少。用户在享受着移动支付、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便利的同时,上网记录、购物习惯、行动轨迹等个人信息和数据也面临“裸奔”风险。大数据时代,信息和隐私的守卫变得越来越难,边界也日益模糊和难以取舍,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安全焦虑”。 公众的焦虑并非来自某一家单独的企业或单一事件,更多是来自于我国互联网隐私乃至个人隐私缺乏安全感。
对此,《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7日曾撰文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是人工智能时代兼顾高度智能化与隐私安全的重要原则。
信息安全事件频发,“防范于未然”是必要的诉求,所以这样的“安全焦虑”实属正常,毕竟一旦爆发数据安全泄密事件,企业与用户都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雅虎公司2017年宣布,在2013年黑客入侵雅虎的事件中,30亿个用户账号信息被盗,这一数字是此前公布被盗账号数量的三倍,涉及几千万中国用户。不难想象,诸如此类大范围、大量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如果发生在中国企业中,不论是从名誉、品牌形象还是从用户忠诚度等各方面,都将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网络隐私事件倒逼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基于数据应用的大量信息未来是并将必争的一片红海。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可以说,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就是生命线,如何珍惜用户、敬畏权利是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互联网平台在发掘个人信息这座“富矿”的使用,还是先扎好个人隐私信息安全这道“篱笆墙”。2017年9月,微信、京东商城等10家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共同签署了个人信息保护倡议书,承诺尊重用户知情权和控制权、遵守用户授权、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作和共同努力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成为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要加快推进完善数据领域立法、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优化行业自律标准,构建大数据安全依法有效的保障制度。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个人信息保护年度报告》则建议,相关部委或监管机构、以及第三方社会组织对更多行业的更多网络产品和服务进行测评,督促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应用商店可以要求在A PP上架的同时提供隐私政策,供用户了解;拓展测评范围至实际操作层面,监测企业是否落实了隐私政策文本中对用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