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网络化时代的时空拓展、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其核心是研究网络化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我们大会的主题是讲怎样在网络中传播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但我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要怎样看待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怎样看待已经网络化的新社会,那么我们就不清楚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要怎样传播、能不能有效传播、能不能得到社会明确的认识和认同。所以说,更重要的是应当清楚这个社会在迅速的、大规模的网络化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今天我主要从网络社会的时空拓展这方面来谈一谈网络社会的变迁。网络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方方面面的,无论是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文化精神、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的表达和沟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然,较突出的变化是这个社会在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个感性形式上已经发生了的变化,这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深切体验到的。但是我认为对网络社会的变迁、时空的转变这方面感受较深的,一是政治领袖,再是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即使是研究网络的一些专家们都并不一定有政治领袖和企业家认识的那样明确、那样敏感的感受。
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个迅速扩展的网络社会,由一个基本判断决定。不能简单地说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国社会,网络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新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已经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种社会形态的变迁,就相当于当年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的这种崛起而产生的社会形态变迁。而今天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已经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崛起,我们面临着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而既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那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要发生一个整体的变化。
对于网络社会研究有很多种,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消费社会等等,其实讲的都是在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化的推进下当代社会发生的变迁,称谓不同,实质是一样的。从根本上说,这个社会与工业社会和之前的农业社会从运行方式和展开形式上都已经发生了一种本质性的变迁。我们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可能有些学者并不一定赞成,因为它是多元并存的社会,农业社会存在,工业社会也存在。但是不管这个社会是怎样的多元并存,网络社会对这个社会的引领和推进是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例如较近几天发生的“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如果没有网络,绝不会掀起今天这样的轩然大波。如今,由于网络使人们能够看到这些事情背后的一些现象,能够认识到官方宣布中实际隐藏的矛盾。这说明网络的作用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没有网络,魏则西在“莆田系”治疗导致的后果不会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引起广泛的反响。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的学习,信息社会的发展,它在引领着中国社会变迁,推进着人类社会走进一个新时代,展开新的场面。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时空变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较重要的就是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一种地位上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的工业城市,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时间问题,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增进生产、如何改变传统、如何告别传统。而到了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崛起之后,虽然还要求增长、还要求发展,但是这同时呈现出的是扩展,是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个别化,因为后工业社会的实质就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后工业社会发生了空间革命,网络信息崛起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从传统社会释放了。所以,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如果不和已经变化的现实结合起来,那么其实还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而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研判。工业社会人们主要追求的是改变、发展和提高,后工业社会人们看到的是差别和多样性的存在,这实质也是空间的变化引起了思想过程的改变。我们更多应该看到空间位置、空间状态,看到空间价值、看到人们对空间的占有和争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在新时代看社会、看文化不可缺少的基本视角。
网络社会崛起引起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压缩与扩展并进的当代社会时空变迁。时空压缩是戴维·哈维对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发生的变化进行的一种概括,是描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以及社会矛盾在城市中集中,各种矛盾得到压缩的一种存在。而网络社会崛起之后与压缩同时存在的一个问题被戴维·哈维所忽视了,因为压缩是集中和加重,而扩展是分化和差异,网络社会的适度压缩与适度扩展是统一进行的,这是我们对网络社会时空变迁的一个基本判断。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社会的网络化与时空转变。中国社会网络化快速推进可以说就是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改革进步、增长提高,这都是一种从过程上、从时间的推移上到事情的变化上,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提高上来看中国社会,所以它是时空压缩的现象。而近些年,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中国社会所呈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压缩,不仅仅是进展,也不仅仅是提高,更重要的是分化、是膨胀、是复杂化。在城市化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中国社会看到这种时空拓展是非常广泛的。网络社会这种时空拓展的一个表现是社会空间的双重化,再一个表现为社会时间的三维化。社会空间的双重化我们在座的每位学者都很容易理解,今天再看工业社会已经时过境迁,今天中国社会在特定场所里看到那些实际形态的人群,包括既有楼堂馆所的社区、这些物理社区、住宅社区,除了这些现象以外较重要的就是在人群的上空、社区的上空、城市的上空正在流动着快速变化的网络空间,这是一个流动的空间,是一种飞速传递的信息。人们通过微信微博在发生非常活跃复杂的沟通,形成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各种各样的文化共同体,所以今天人类社会是个双重化的社会,是一个实体社会和在场社会或者缺场社会,线上社会、线下社会并存的社会,这是我们判断网络社会空间双重化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
从社会时间上看,时间是过程,是人们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一种体验和记忆,那么在传统物理学和传统哲学中时间已经不是一维了,时间在人们心里,在人们体验的过程里,不仅有前瞻性,还有不断地回顾过去,也就是说时间是有三维性的,而时间为什么会出现三维性也有重要的原因。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使这个社会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偶然性,难以判断的各种风险随时随地扑面而来,人们在这样一种不确定性中要瞻前也要顾后,这就是要反思,要警觉。现在的社会是“我怕”的社会。大家想想,谁不在怕,无论从哪个位置、哪个层面,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种种预想不到的风险。“魏则西事件”曝光之后,武警医院也不见得想到会引起整个中央军委、卫计委联合调查组到医院去调查。像这样一些事情,都是网络信息的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看到一个陌生的社会,对此人们焦虑、不安,甚至有些恐惧,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是网络社会崛起之后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的。所以网络化时代是一个同时并进的时代,必须用新的眼光和心态来看这样的社会,再用过去传统的观念来看这个社会已经是力所不能及了。
网络社会崛起导致的社会变化,较通俗的是社会的分化。网络社会从内容上看是信息社会,从形式上看是网络社会,也就是说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断的变化和不确定。一个网站如果不能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它就要伤到自己的生命力,失去对社会的影响力,所以无论媒体还是网络的管理者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由于社会的差异化和不确定性,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每个人袭来,我们每个人要在各种复杂的信息中做出判断,所以今天不再像过去在工业社会那样,过着组织化、纪律化、制度化、法律化的生活。虽然从社会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说,仍然要求程序、要求法制、要求组织纪律等等,但这仅仅是一方面,一切制度如果不能适应如今网络社会的变迁,都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今天人们追求的不是过去那种廉价的经久耐用,而是差异、个性,是我与他人不同,这都表现了一种对符号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以追求符号价值为首要目的的消费社会,所以这些都是时空压缩和时空拓展交织在一起导致的社会后果。
下面我讲一讲时空转变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虽然网络社会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变迁,但是很多社会的管理者,包括社会成员,包括官员,观念还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我们还站在传统社会观念上来看如今的一个网络化社会,也就存在着时空错位。用管理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方式来对待如今的社会已经是无能为力了。我们应当告诉我们的官员,告诉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应当用新的方式来清醒地看待网络社会——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迁,不能再用过去的手段来治理。
今天这个社会矛盾特别是中国社会,大量的社会矛盾都是具有时间和空间性质的矛盾,无论城市化、农民工进城、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股市暴跌等,都是一种表现了强烈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社会问题。包括我们较近在北京市开展的路边站道停车管理调查,我们的企业家,一天到晚琢磨如何挣钱的市场的经营者,他们对这样一个在网络化信息化推动下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非常敏感。北京市有学者调研,北京市路边停车每年收上来的费用是120个亿,而实际上交给财政的只有两三千万。某些运用政府的权利的人将这些钱打着社会管理的旗号中饱私囊,在公共空间牟取自己的私利。像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都应当从网络社会引起空间价值的增长这一角度来看待,从而做出更明确的分析。
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网络社会,人们还用传统的思想观念去认识,用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去对待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主观时空和客观时空的问题: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现实的一个基本感性范畴,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来看社会、看空间的事实和各种各样的矛盾,这需要客观地看待发生的变化,但是我们的主观时空观念并不一定能够及时的跟随现实的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做出调整,很多人还在墨守陈规地回忆往事,用过去的手段对时过境迁的社会开展管理。从2006年至今,我们开展了为期10年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也就是现在说的社会治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时空错位。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中国社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推动下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在用管理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的手段来试图进行建设和管理,所以我们尽管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投入巨大,但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矛盾化解成效甚微,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看这个社会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这个社会实际发生的时空变化是错位的。
我们说现在的社区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主要空间、主要内容、主要对象,但是我们社区都有谁在其中活动呢?是那些退休人员、是老弱病残,他们需要服务,但是中央提出的较大限度是激发社会活力,根本任务在社会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建设中完成。因为无论从活力上来看,还从社会矛盾上来看,主要都不是在这些老弱病残、退休人员身上,包括我们的这两天看的“雷洋事件”,是群体聚集效应,包括今天还在南京发生的高考减招事件——关于江苏省高考招生政策的抗议,这些都是社区的,有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有下岗的,有跟在座的各位一样的,痛充斥着各种职业的人员。如果不把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从传统的社区观念中解放出来,无视网络中活跃交流的社会现象,那这样一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舍本逐末,只能保持一种边缘效应,那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搞社区管理、社会治理,有一个普遍的经验,叫网格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能不能把社会管住呢?这种网格化实质上再精细它也网格不了今天已经产生的这样的社会现象。因为今天的社会主体成员它的主要活动不在社区之中,主要的活动在网络中,在社区之外的各种活动场所中,在各种同社区有了一定的分离的社会空间中,所以这种标准化垂直化管理,是一种用过去的时间意识过去空间的观念来对待已经发生了网络化变迁的当代社会,总之我觉得我们今天无论是研究网络、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网络制度,都应该看到网络社会已经发生了实质的变迁,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墨守陈规的对待一个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事实。网络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变迁,特别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应对时空变迁做出一个明确清醒的认识,我们想建设一个清朗的社会谈何容易。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