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许多有别于传统语言习惯甚至规范的用词用句,因其得到网民的认可和响应,迅速风靡于网络内外,成了一时间的热门词语。
然而,由于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不可控性,部分粗俗不堪的网络语言也在泛滥,引起不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忧虑。
网络语言成时尚
为体现自己的个性,或是为打字方便,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许多网络语言。“蛮拼的”、“给力”、“点赞”、“坑爹”等一大批简洁、清新的网络语言已被大家广泛使用并认可。有点幽默调侃的“神马都是浮云”、“且行且珍重”、“有钱就是任性”、“我也是醉了”等网络用句也被不少人熟悉。
各种数字、字母代替词语的网络语言,也因打字方便在聊天时被大量运用: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886(再见了)、7456(气死我了)、8147(不要生气)……
也有不少热门网络词,让不少中老年人看得一头雾水: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细思恐极、城会玩……
这些词需要解释才能看得懂,“人艰不拆”的意思是“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等,到网上搜一搜,到处是解释网络语言的帖子和网站。
网友们对这些网络语言的使用乐此不疲,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对这些词句更是信口拈来。也有不少人看了直摇头,记者一位上网不多的中年同事就抱怨:搞了这么多年文字工作,上网聊个天、看个帖还要找人当翻译。
低俗化令人忧
尽管不少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对网络语言的流行可能影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表示担忧,但宽容的当今社会对网络语言的出现表现出了容忍,甚至一定程度接受的态度。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著名语言学家彭泽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高层媒体,教学领域,应该遵守国家语言法律,加强语言规范。而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语言生活的虚拟空间,人们希望跟现实世界的语言保持距离,带来新鲜、神秘、安全的感觉,不必制止,也制止不了。但不少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是“国骂”的方言化、书面化、要坚决抵制,首先是舆论抵制。
的确,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网络语言也泥沙俱下,目前的网络语言也充斥着大量粗俗的词汇。记者所住小区的吴先生日前向记者反映说,他读大学的女儿平时斯文有礼,但用手机聊天时却经常使用“尼玛”、“装逼”、“TMD”等粗鄙的网络语言。他批评女儿,女儿还很委屈,说网上都是这样的,又不只是她。
今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对2014年网络低俗语言排行,“尼玛”“屌丝”“逗比”“叫兽”“你妹”“撕逼”“滚粗”等榜上有名。
10月15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指出,部分互联网新词如“草泥马”、“屌丝”、“逼格”等,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却被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使用。
净化迫在眉睫
网络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会有多大呢?记者特意打电话向在长沙、湘潭等地当中学语文老师的几位大学同学了解有关情况,好几位老师都说,学生们的作文里,经常会冒出不少网络语言,如“有木有”、“神马”、“累觉不爱”等,让他们哭笑不得。有的甚至使用“屌丝”、“装逼”等粗俗的网络语言。他们普遍认为,由于不少网络语言充斥着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错别字层出不穷,一旦学生有了长期使用这些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网络语言中低俗不堪的脏话、黑话,更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情趣。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人口中,学生占了23.8%,达1.54亿人。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网络语言的低俗粗鄙,必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低俗的网络语言违反语言规范,污染社会环境,损害公序良俗,误导广大受众,整治网络语言低俗之风、遏制网络低俗语言蔓延刻不容缓。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秉承传统的语言文化,各有关单位应肩负起净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广大网民也不可小看此事,共同倡导网络文明用语,抵制低俗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