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搭建诉非衔接网络平台,使法官与人民调解员、纠纷当事人能随时随地进行视频通话。
4月6日上午,河北全省法院打造“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现场会在邢台召开。会议要求,河北各级法院要根据各地实际,借助信息化平台、互联网技术,优化人民法庭内外资源配置,积极打造升级版的“一乡(镇)一法庭”,打造“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
基层法院+互联网:当事人享受到“面对面”“零距离”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王主任,您村里那起交通事故纠纷没出什么新问题吧?”“没有,没有。”“相关法律问题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暂时没有。”上午9时许,邢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东汪人民法庭庭长张樱在位于东汪镇政府的人民法庭办公室内,通过诉非衔接网络平台,与后晋祠村人民调解员王建军进行了视频通话。邢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建立的诉非衔接网络平台,借助QQ群、微信群等,让人民调解员与当事人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与法官视频通话,进行纠纷调解。
2016年3月,邢台后晋祠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村民被另一名村民开车撞伤。事故发生后,受伤村民为了“维权”,索性住进了肇事村民家里,后晋祠村人民调解员王建军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调解。“王建军通过诉非衔接网络平台把交通事故认定书、住院病历等材料发给我们,我们据此对理赔金额进行了计算。为了给当事人解释得更清楚,王建军直接拿着手机去当事人家里,通过网络让当事人与法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张樱介绍说,调解过程中,法官晓之以理,人民调解员动之以情,受伤村民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选择回到自己家中,等待3个月后进行伤残鉴定,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邢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这种“互联网+诉非衔接”的工作模式将一大批矛盾化解在了基层,节约了审判资源。法院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多方、实时、移动调解”,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面对面”“零距离”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2015年7月起,邢台法院开始积极尝试“互联网+诉非衔接”机制建设。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研发了诉非衔接网络平台系统,并构建了联系起法院与综治单位的调解联络网络。截至目前,全市非诉调解组织主动排查矛盾纠纷1.1万余起,化解5312起;法院委托非诉调解组织调解纠纷1238件,调解成功965件;法院邀请非诉调解组织协助调解案件258件;达成调解协议后,法院予以司法确认221件。
全省法院+互联网:河北将打造“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
河北全省法院打造“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现场会为今后河北法院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提格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越飞在会上介绍说,2015年河北全省法院共新收各类案件72万余件,审执结73万余件(含旧存),同比分别上升22.30%和37.00%,突破了十几年来的个位数增长模式。截至4月6日,河北全省法院今年又新收案件25万余件,同比上升了45.5%,预计2016年河北全省法院新收案件将超过90万件。与此同时,随着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推进,河北全省法官将减少约40%,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将十分突出,减少成诉率成了亟需各级法院解决的问题。
王越飞表示,建设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案件增长态势缓下来。2014年起,河北法院大力推进“一乡(镇)一法庭”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省乡镇新建人民法庭1179 个,实现了人民法庭全覆盖。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当事人参与纠纷解决的方式,对纠纷解决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就是要促进人民法庭将大量的线下纠纷化解活动搬到线上进行,使其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中发挥功能和作用。
河北全省法院打造“互联网+诉非衔接”的人民法庭工作新机制现场会要求,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民法庭诉调对接平台的升级,促进基层矛盾纠纷的多元共治,实现调解人员的大数据库建设,实现人民法庭工作的规范化。(记者常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