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拉萨工作的婷婷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出现了好多卖蜜蜡、珊瑚、手串的微商。这些微商大多是熟人或者朋友,耳濡目染,起初不太感兴趣的婷婷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什么是星月菩提、小叶紫檀,偶尔她也会买几样东西寄给内地的小伙伴。不经意间,婷婷成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大使”,如今她也能够对各种珠子的成色、包浆、年头说出个道道来了。
就这样,佛珠、转经筒、唐卡、虫草、藏红花、牦牛肉这些被打上了高原烙印的物品,带着高原人民深厚的情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微商,拥有800多位“代理商”,2万多粉丝
在八廓街雪域旅游商场,婉婉的玻璃大柜台里,天珠、绿松石、蜜蜡、藏红花、黑枸杞、玛卡、虫草应有尽有。
来自安徽的婉婉,说起话来干脆,干起活来利索。她熟练地给包装盒垫上黄色丝绸,将称好的玛卡摆放整齐,盖盖儿,密封,较后还不忘拿起手机“咔咔”拍两张。将玛卡交给快递小哥之后,婉婉在朋友圈里附图夸赞自己的“成果”,并打出广告词:“精美黑玛卡240元一盒,你还在等什么?砸单吧!”
婉婉的微信拥有2万多粉丝,每天较少都能接到几十单生意。除了自己进行推广,婉婉还拥有“庞大”的“代理商团队”:只要有意愿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售卖婉婉的西藏特产,就可以成为婉婉的代理商,朋友间点个赞下个单,这生意就算做起来了。婉婉从不愁拉萨的旅游淡季,她有800多个微信“代理商”,就算柜台上没有客人,朋友圈里的生意却如火如荼。
客栈,70%的订单来自互联网
在纳金路北社区,有一处不起眼的藏家院落,被梅掌柜相中做了客栈,取名“藏陶坊”。在拉萨,大大小小的客栈少说也有几百家,梅掌柜的客栈以制陶为特色,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
梅掌柜不仅热情好客,还做得一手好菜,小厨房的温暖加上周到的服务,客栈的生意一直很红火。梅掌柜一直很关注各种提供旅游资讯的网站,对她来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她说:“游客进藏之前,肯定会先从网上搜索一些攻略啊,提前预订机票、酒店什么的,所以像豆瓣、米途、携程这些游客喜欢的网站我都会关注,尽量把藏陶坊的客房信息发布在上面。”
梅掌柜还告诉记者,她的客房订单70%来自各大网站。对于网上的订单,她需要做的是核实信息,并根据游客具体情况进行安排。有骑行来的,有组团的车队,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带着各自的经历和故事汇集在这个小院,交集过,又各自离场。
他们感受过的西藏印象,会以文字、图片、音视频各种方式迅速传播,当然,还有他们从西藏带回的高原礼物。
互联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藏政府同样将眼光瞄准了互联网。12月16日,“西藏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参展。这个平台也可称之为“农牧管家”,农牧民群众可以通过它及时获悉市场需求动态,了解国家优惠政策及致富就业等全方位信息。
据统计,西藏电子商务交易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5年“双十一”更是创造了9702万元的佳绩。“十三五”期间,电子商务将成为西藏重要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西藏全区网络零售额将占到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无疑,借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能给西藏带来的福祉,远不止如此。(记者 王惠芳 彭婧)